協恩中學第43屆游藝會:全人教育的體現與典範 - SEEDINO品牌贊助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教育的意義遠不僅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培養學生的品德、技能以及社會責任感。SEEDINO品牌有幸地贊助協恩中學第43屆遊藝會活動,這一活動不僅是一次盛大的聚會,更是協恩中學對於全人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今屆協恩中學第43屆游藝會:全人教育的體現與典範,於本月19號已圓滿地舉行。

協恩學校游藝會嘉年華旨在為協恩學校教育基金籌集善款。這是學生們展示創造力並用她們精彩的展位和遊戲設計讓所有客人驚嘆的一天。更重要的是,這是協恩老同學重聚的時刻,讓她們重返校園,支持她們的學妹。

協恩中學遊藝會的背景

協恩的「游藝會」常被寫成「遊藝會」,讓人以為這僅是一個攤位遊戲日,開放學校讓大眾「遊玩」一番。「游藝」其實早已載於協恩校歌,當中「據德復游藝兮求學心殷」一句取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寄意同學要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品德,心懷仁慈友愛,陶冶高雅情操及精通各樣技藝。

昔日的人才培養都要依六藝修養,讓學生沉潛涵泳於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現代的教育內涵雖有轉化,但總離不開培養同學「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發展。透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游藝會」,協恩師生上下一心,親身體驗何謂「全人教育」。 

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協恩中學早於80年代已將游藝會恆常化,訂於每年1月第三個周日舉行,旨在為協恩校董會名下的「協恩教育基金」籌款,用作優化學校設施,及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參與不同學習活動。學校深盼不論同學家庭背景如何,也能雨露均霑,共享優質的基督教教育,同頌神恩。

過去游藝會曾因疫情及社會情況而兩度轉型為「小型游藝會」,沒有對外開放;撇除疫情三年,游藝會迄今已屆四十三載,由搭建「衣裳竹」至建造「角鐵架」,可謂歷盡社會變遷。

每年度除了準備文憑試的中六同學外,中一至中五各班同學均需為自己的班別籌備一個遊戲攤位。由布置主題、遊戲設計、禮物募捐、物資運送、攤位搭建,以至宣傳推廣、編更當值等等皆由同學一手包辦,讓同學走出自己的安舒區,在疫後彼此連結。過程即或充滿挑戰,師生總能協力藉恩,以互相砥礪、同心解難的態度,成就各個匠心獨運的攤位,並讓同學學習與外間機構及公眾人士以謙恭友善、不亢不卑的態度互動交流。 

隨着時代的變遷,今日的游藝會注入了科技及環保等新的元素。配合視藝科的教學與實踐,並貫通校本的「科學與科技」課程,同學們應用了不同的科學、工程概念及技術,成就了各個「動起來」且不乏美感的設計。在上帝的恩典下,學校期盼游藝會一方面能與時並進,繼續裝備學生各樣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傳承協恩的傳統精神與價值,以回應多變的世界中不同的需要。

游藝會除了傳承技藝、培育具良好素質涵養的學生,更是讓協恩一眾舊生及友好「回家」的重要日子。闊別多年的協恩人能藉游藝會聚首一堂,細數當年情與事,並見證上帝恩領下協恩的各樣發展。但願即或時代更替,協恩上下在基督裏的情義不變,更願在上帝的眷顧及保守下,協恩一年一度的游藝會能繼續成為學校、社區及下一代的祝福。

SEEDINO有幸參與

SEEDINO在活動中贊助了一群中學生的專屬攤位,提供了部分產品系列,並與參與者分享互動。此外,學生們還提供了互動遊戲和中獎活動,讓參加者有機會贏取我們的產品,這不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也提升了活動的真正意義。

協恩中學的遊藝會不僅是一次慶祝活動,更是一個讓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教育的契機。SEEDINO有幸能支持這樣的活動,為協恩學生們的全人發展出一份力。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為未來的教育和社會貢獻更多的價值。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SEEDINO及我們的產品,請訪問我們的網站或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

我相信,協恩游藝會,期待與各位在下一屆再次相見!

廷伸閱讀:SEEDINO的創立:建立我與孩子間的游泳牽絆

協恩中學簡介

協恩中學(英語:Heep Yunn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土瓜灣靠背壟農圃道1號,於1936年創立,是香港聖公會轄下直資女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故被坊間稱為香港教會主辦的22間「傳統名校」之一。

協恩中學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1886年,英國聖公會差會傳教士莊思端女士(Ms. Margaret Johnstone)創辦女子漢文學校——飛利女子學校(Fairlea Girls' School,又譯飛利女校)。莊思端女士租借了由著名猶太裔商人庇理羅士先生 (Mr. R. Belilios) 持有名為「飛利」的一座三層建築物,該校設於般咸道聖保羅書院現址,創校目的是為華人基督徒的女兒們教授基本知識。

1912年因教會要在校址開辦聖約翰寄宿舍而遷校至巴丙頓道4-6號;約1918年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堅道校舍因汕頭大地震受損遷入飛利巴丙頓道校舍,但兩校依然獨立運作。兩校於1924年遷往列堤頓道2號,並於五年後增建東翼校舍,同時飛利女校開設中學部。

1936年,奉教育司及聖公會教區之命,飛利女校與另一間位於宋王臺的聖公會女校:維多利亞居留院(Victoria Home and Orphanage,又譯域多利亞女館、維多利亞女校、維多利亞女校暨孤兒院,創立於1887年)合併創立新校,校址在靠背壟農圃道,以解決兩校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居留院孤兒全數轉入大埔農化院。

1936年10月23日,時任香港總督郝德傑為農圃道的新校主持奠基禮。校舍於翌年5月19日由莫壽增會督主持獻校禮,翌日開幕。新學校取名為「協恩」—取「兩校協作以見證神恩」之意;而校訓更加說明了校名當中的意義:「協力藉恩,信主愛群」。

今日的分享去到這裡,有什麼問題或意見都歡迎Email問我,我們下次見,88!

Benice Cheu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