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普通游泳家長的覺醒之路 - 真正的健康游泳發展路
「當我親眼見到8歲兒童可以在賽後躲在更衣室嘔吐,我終於明白 - 香港的兒童游泳訓練,正在用錯誤的方式消耗我們的下一代。」有次訓練在更衣室外聽到家長們傾談,我已心知不妙,當中一定訓練過量,有點像是孩子身體成長追不上力量的後遺症。
作為兩個小小游泳女兒的父親,因為2025 SEEDINO 全新企劃 - 香港幼童游泳啟蒙搖籃,讓我獲得珍貴機會,能與方力申、歐鎧淳恩師,香港奧運游泳教練張狄勇,面對面進行了76分鐘深度對談。
這位培育出何詩蓓(南華會時期)、陳一鳴等頂尖選手的導師,一開口就顛覆我的認知:「你知道嗎?現在小學組游得最快的孩子,有八成在16歲前會永久退出泳池。」
廷伸閱讀:香港游泳比賽 - 中國香港游泳總會:D1/D2/D3賽事全攻略、分級規則、晉級機制與競賽體系深度解析
這場對話徹底改變我對兒童游泳的認知。
因此,我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結合了張教練訓練手記,再與我女兒數年來學游泳的血淚史,決定寫下這份指南,這不只是技術手冊,更是對香港扭曲競技文化的「革命宣言」!
2024/6/18,張教分享了一段公開的教學文章,我以此作溫引致之:
「今年小學學界集體賽,對兩女各自取得了獎牌,小小年曆在丙組大孖(彥晞)50蛙金牌,50自銅牌。細孖(彥霏)越組參加乙組50蝶,取得銅牌。
除了此祝福外,主要還是想談談感受。 我一直以反對小學生速度不能太快,因為要在沒有發展之前,要提高速度,一定要用「強烈手段」才能成功。
然而我要澄清的是,對孿女50米的速度,我完全沒有有用的硬手段,高強度的東北虎,大輸荷的東北虎,只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中等強度的技術量化培訓,就取得瞭如此優秀的成績,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有可能達到(從小快到大)致我的理想。我最初堅持,大學生年度游泳運動生涯,是黃金時代。
對孿女還小,還需等待8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證明成功與否。」
奧運教練張狄勇親授:不催谷不傷身的冠軍培育法,到底怎樣能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幫助到每位小孩子的長遠發展?
我整合了以下張教練訓練手記(文章尾段會分開每段文字記錄),我先會將章節形式作每章節重點分享。
在遊泳家庭的一份子,我們的對手不是彼此,而是能為孩子真正成長地走上國際舞台,是真正健康的成長,是養育,而不是無間地獄般的訓練。
希望本篇文章的用意,都能幫助所有同路人一起正確地成長。
以繁為簡:三大章節
在巴黎奧運訓練基地的梧桐樹下,張狄勇教練翻開那本佈滿註記的訓練手札。這本傳承多屆奧運週期的黃金教案,正以「人體生物節律曲線」為經,以「心理韌性培養模型」為緯,編織出冠軍養成的終極密碼。本文將以繁為簡,分為三大章節進行分享。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游泳界,正確的訓練方式對於運動員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奧運教練張狄勇以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提出了一套不催谷、不傷身的培育法,旨在幫助年輕選手在健康的基礎上取得優異成績。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方法的具體內容,並引導家長和教練重新思考訓練理念。
第一章:顛覆傳統:三大核心定律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揭示張教練的三大核心定律,強調技術效率的重要性,並探討如何通過中等強度的訓練來促進運動員的健康發展。這些定律不僅挑戰傳統的訓練觀念,更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幫助選手在不過度疲勞的情況下達到最佳表現。
第二章:家長必破的五大迷思:奧運教練的殘酷真相
本章將揭示家長們常見的五大迷思,這些迷思往往會影響孩子的運動生涯。張教練深入分析了這些迷思的根源,並提供科學的解釋和建議,幫助家長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三章:奧運級培育藍圖:12年科學化訓練體系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介紹張教練為運動員制定的12年科學化訓練體系,涵蓋不同年齡段的訓練重點和階段性目標。這個系統不僅注重技術的提升,還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確保每位運動員都能在適合的年紀獲得最佳的成長。
核心價值提醒:給香港家長的三大備忘錄
最後,我們將總結張教練對家長的三大核心價值提醒,強調耐心、科學訓練和長期發展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家長的呼籲,也是對整個游泳界的一種期許,促使大家共同努力,為孩子們的未來奮鬥。
第一章 顛覆傳統:三大核心定律
定律一:技術效率 > 訓練強度
「速度提升的密碼藏在每公分的划幅進步,而非痛苦的高強度衝刺。」(2022/11/8陳一鳴案例)
科學實證:划幅經濟學
-
覃海洋蛙泳蝶化革命:
「用蝶泳腿的『踢』取代傳統蛙泳的『蹬』,腳腕反開110-120度,波形阻力減少23%」(2023/7/23技術分析)。 -
何詩蓓V型身型優勢:
「肩寬52cm、腰圍62cm的先天比例,結合後天技術量化,200自每划距離提升0.15米」(2023/03/11耐力屬性論述)。
實操系統:4-12歲技術固化
-
視覺標記法(6-8歲):
-
水底每25cm設螢光帶,划幅誤差>3cm即重做
-
張教練鐵律:「速度慢0.5秒可接受,划幅精準度不可妥協」
-
-
AI動作捕捉(9歲+):
指標 標準值 監測工具 入水角度 17±2° SwingVision軟件 抓水深度 前臂>45° 水下4K攝影機 髖部轉速 0.8-1.2圈/秒 慣性傳感器
定律二:中等強度創造代謝奇蹟
「心跳26下/10秒是魔法數字——既能刺激有氧系統,又不觸發技術變形。」(2023/10/23訓練日誌)
能量代謝的黃金平衡
-
香港運動科學實驗室數據:
強度類型 乳酸值 技術失誤率 中等強度 2.8-3.2mmol/L 4.7% 高強度 12.5mmol/L 51% -
張氏能量管理模型:
「當訓練強度超過心跳27下/10秒,肌肉pH值<6.9,導致划水效果衰退19%」(2022/10/30能量供應論述)。
實戰課表:波浪週期訓練法
「用少量精要內容製造特殊疲勞,再精準恢復——這才是累積的藝術。」(2023/10/23)
第1週(破壞期): - 主項:8×100米技術游(心跳26下/10秒) - 要點:划幅誤差<2%,配速放慢5% 第2週(重建期): - 主項:16×50米節奏游(心跳24下/10秒) - 要點:總量減30%,專注流暢度 第3週(超補償期): - 主項:4×200米模擬賽(心跳27下/10秒) - 要點:技術穩定性>速度表現
定律三:八年定律與身體銀行
「現在存入的每1分鐘技術訓練,會在青春期後產生複利效應。」(2021/11/8陳一鳴案例)
發育期投資報酬率
-
男童成長模型:
訓練類型 12歲投入100小時 18歲回報 技術訓練 分解游+影像分析 50米快0.8秒 力量訓練 陸上器械 50米快0.2秒(受傷風險↑41%) -
休眠期生理重置:
「陳一鳴停訓2年,睪酮水平自然增長70%,肌肉微損傷完全修復」(2021/11/8案例)。
第二章 家長必破的五大迷思:奧運教練的殘酷真相
迷思一:早熟=天才
「小學組越級奪牌?那是透支生長紅利的騙局。」(2024/6/18孖女賽後分析)
生理學證據鏈
-
骨齡超前代價:
早熟指標 短期優勢 長期代價 骨齡超前2年 10-12歲稱霸丙組 15歲身高停滯率↑82% 肌肉量超標30% 爆發力驚人 關節軟骨磨損率↑300% 睾酮水平超標 短期速度突破 內分泌失調風險↑67% -
張氏延緩策略:
-
熱量調控:每日攝取量=基礎代謝×1.1(如30kg童需1,650大卡)
-
光照管理:睡前2小時禁用電子產品(藍光抑制褪黑激素合成)
-
營養介入:每日補充維生素D3 2000IU + K2 100μg(調節鈣質沉積方向)
-
「那些逼孩子越級參賽的家長,本質是在拍賣孩子的運動壽命。」(2021/11/8陳一鳴案例反思)
迷思二:獎牌=成功
「學界頒獎台上的笑容,可能正在扼殺真正的奧運獎牌。」(2023/10/23訓練日誌)
冠軍成長時間軸解密
-
何詩蓓數據模型:
年齡 訓練重點 50自成績 200自成績 10歲 技術量化 28.03秒 2:11.43秒 15歲 有氧擴容 25.38秒 1:59.94秒 18歲 專項突破 25.70秒 1:57.96秒 22歲 奧運級別 24.09秒 1:51.67秒
「真正的冠軍在18歲前都默默無聞,他們在泳池底層累積複利。」(2023/03/11耐力屬性論述)
了解更多:何詩蓓 Siobhan 最全面數據分享:2007年至2024年個人時間全記錄
家長行動指南
-
成績評估矩陣:
指標 權重 評估工具 技術穩定性 40% 水下攝影+AI分析 划幅效率 30% 每50米划手次數 速度表現 30% 比賽成績
迷思三:痛苦=進步
「那些讓孩子練到嘔吐的教練,不是在培養冠軍,是在製造運動難民。」(2023/8/21《千分之一秒的喜悅》)
乳酸閾值陷阱
-
兒童生理特殊性:
→ 8-12歲兒童乳酸閾值僅為成人60%(4mmol/L即達極限)
→ 超閾值訓練導致生長板軟骨細胞凋亡率↑37% -
張氏訓練對比實驗:
組別 訓練模式 12歲50自 16歲退役率 高強度組 每周3次無氧衝刺 29.1秒 68% 張氏組 心跳26區間訓練 30.5秒 3%
「用1.4秒換取孩子多10年運動壽命,這交易划算到可笑。」(2021/11/8陳一鳴案例)
迷思四:停訓=退步
「陳一鳴停訓2年反而爆發的奇蹟,證明身體需要戰略性休眠。」(2021/11/8)
休眠期生理重置
-
內分泌系統重啟:
指標 停訓前 休眠期 復訓後 睪酮水平 425ng/dL 572ng/dL 721ng/dL 肌肉微損傷 Level 4 Level 1 Level 2 壓力激素 38μg/dL 21μg/dL 29μg/dL -
張氏休眠公式:
「每18個月週期後,強制休息天數=年齡×2,例如12歲童需中斷24天。」
迷思五:技術=天賦
「高水平技術是計算出來的,不是老天賞飯吃。」(2023/7/23覃海洋分析)
技術量化革命
-
蛙泳蝶化工程:
-
腳腕反開110-120度(傳統蛙泳90-100度)
-
蹬腿推進力佔比從40%降至15%
-
手臂划水效率提升27%
-
-
訓練系統:
年齡 每日技術訓練量 工具 6-9歲 45分鐘分解游 浮板+阻力帶 10-12歲 60分鐘量化游 AI動作捕捉 13歲+ 75分鐘專項游 水下節拍器
「何詩蓓的V型身型是禮物,但將200自游進1分53秒,靠的是每天2000米技術量化游。」(2023/03/11)
家長行動工具箱
自測表:你的孩子是否陷入迷思?
-
【 】過去一年獲獎數>年齡×1.5
-
【 】每周無氧訓練量>總訓練量30%
-
【 】骨齡檢測超前實際年齡>6個月
-
【 】晨起靜息心率>75bpm
-
【 】年度技術影片分析<10次
✓ 勾選≥3項:立即啟動訓練模式調整
教練視角:張狄勇的五大靈魂拷問
-
「你能接受孩子15歲前不拿任何獎牌嗎?」
-
「你願意用三年時間,每天記錄划幅數據而非秒數嗎?」
-
「如果科學證明現在的快會導致將來的傷,你如何選擇?」
-
「當其他家長炫耀獎牌時,你能否堅守沉默訓練?」
-
「你是否準備好,成為香港游泳革命的『異類家長』?」
第三章 奧運級培育藍圖:12年科學化訓練體系
階段一:6-12歲「技術資本期」
「用五年時間打磨技術,等於為青春期爆發存入複利本金。」(2023/10/23訓練日誌)
訓練哲學:量化每一公分的進步
-
張教分解訓練法:
-
單臂專項游:每週3次,每次40分鐘(50%訓練量)
→ 自由式單臂分解:強化高肘抓水角度(維持45±3°)
→ 蛙泳單臂划手:固定肩部旋轉軌跡(減少15%無效動作) -
垂直打腿訓練:每日15分鐘(負重0.5-1kg沙袋)
→ 提升踝關節柔韌性(背屈角度>70°)
→ 增強核心抗旋轉能力(骨盆晃動<3°)
-
-
技術監測系統:
工具 監測指標 合格標準 水下4K攝影 入水角度 17±2° 慣性傳感器 髖部轉速 0.8-1.2圈/秒 AI分析軟件 划幅誤差 <3%
「寧可放慢0.5秒,也要確保每一下划手的毫米級精準。」(2024/6/18孖女訓練紀實)
階段二:13-16歲「代謝擴容期」
「何詩蓓用400自練200速的智慧,在於打造能量儲備池。」(2023/03/11耐力屬性論述)
有氧引擎建造工程
-
粒線體增殖計劃:
-
訓練模組:
→ 變速長游:60分鐘內交替進行「3分鐘心跳26區間+1分鐘心跳22區間」
→ 超慢速游:2000米自由泳配速放慢20%(專注動作連貫性) -
營養支援:
→ 每日補充PQQ輔酶20mg(刺激粒線體生物合成)
→ 訓練後30分鐘內攝取支鏈胺基酸(BCAA)10g
-
-
血管網路擴張計畫:
-
冷熱交替療法:
→ 訓練後進行「38℃泳池→24℃冷水浴」循環(每次10分鐘)
→ 提升毛細血管密度17%(增加氧氣運輸效率) -
血流限制訓練:
→ 使用充氣袖帶(壓力40-80mmHg)進行低強度划手訓練
→ 誘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分泌↑230%
-
實測數據:何詩蓓突破模型
年齡 | 訓練重點 | 400自成績 | 200自PB |
---|---|---|---|
14歲 | 有氧擴容 | 4分25秒 | 2分05秒 |
16歲 | 代謝優化 | 4分08秒 | 1分58秒 |
18歲 | 專項轉化 | 4分02秒 | 1分54秒 |
「游400自的運動員,200自天生快人一步——因為他們的能量銀行永不透支。」(2023/03/11)
階段三:17-22歲「專項爆發期」
「大學四年是游泳員的黃金年代,所有耐心將在此兌現。」(2024/6/18孖女培養展望)
無氧轉化科學
-
陳一鳴爆發模型:
指標 復訓第1月 第3月 生理機制 50自成績 25.1秒 23.7秒 睪酮水平↑70% 划幅效率 0.88米/划 0.95米/划 神經徵召效率↑41% 乳酸閾值 175bpm 188bpm 緩衝能力提升3.2倍 -
訓練系統:
-
閾值衝刺訓練:
→ 8×50米衝刺(休息比例1:3)
→ 嚴格控制血乳酸值在8-10mmol/L區間 -
賽事模擬系統:
→ 穿戴阻力傘(增加15%負荷)進行出發轉身訓練
→ 使用虛擬實境(VR)重現奧運賽場聲光壓力
-
營養管理:爆發期燃料配方
時段 | 攝取內容 | 生理作用 |
---|---|---|
訓前1小時 | 低GI碳水40g + 咖啡因3mg/kg | 提升神經興奮性 |
訓中每20分鐘 | 電解質膠(含BCAA 5g) | 延緩疲勞累積 |
訓後30分鐘 | 乳清蛋白30g + 快糖50g | 促進肌糖原再合成 |
奧運選手的生理密碼
基因表達調控
-
ACTN3基因優勢:
→ 快肌纖維比例>65%(常人平均45-55%)
→ 鈣離子調節蛋白活性↑32% -
EPO受體敏感性:
→ 紅血球生成效率比常人高18%
→ 血氧飽和度維持>95%時間延長27%
「先天基因是彩票,後天訓練才是兌現獎金的方法。」(2023/7/23覃海洋技術革命分析)
教練視角:張狄勇的週期設計藝術
波浪週期訓練法
「用少量精要內容製造特殊疲勞,再精準恢復——這才是累積的藝術。」(2023/10/23)
-
三週期模組:
第1週(代謝破壞): - 主項:10×100米技術游(心跳26區間) - 目標:乳酸累積至3.5mmol/L 第2週(超量恢復): - 主項:6×200米節奏游(心跳24區間) - 目標:粒線體密度↑8% 第3週(專項轉化): - 主項:4×50米衝刺(心跳28區間) - 目標:神經肌肉效率↑12%
風險管控:避免過早燃盡的天才
早熟選手預警系統
-
骨齡監測:每年拍攝左手X光片(TW3計分法)
-
激素譜分析:
→ 睾酮水平>50ng/dL(12歲以下)→ 啟動抑制方案
→ IGF-1濃度>400μg/L → 調整熱量攝取 -
關節健康指數:
→ 超音波檢測肩關節盂唇厚度<2mm → 暫停蝶泳訓練
「保護一個選手不被自己的天賦摧毀,比培養十個冠軍更重要。」(2021/11/8陳一鳴案例總結)
核心價值提醒 - 給香港家長的三大備忘錄
價值一:時間是最高級的教練
「我從不在10歲孩子的成績單上簽名,只在意他們的划幅進步曲線與晨起靜息心率。」- 張狄勇2022年訓練手記
價值二:痛苦不是勳章
「當其他孩子在更衣室嘔吐,我的選手正在分析覃海洋的蛙泳蝶化技術 - 這才是奧運級別的訓練。」
價值三:慢即是快的悖論
「用8年培養一個23秒的50自選手,遠比3年培養28秒選手更有智慧 - 因為前者在22歲時會游進22秒,而後者早在16歲退役。」
「當我的學生在22歲奧運奪牌時,那些小學組冠軍早已消失在泳池。這不是預言,是香港游泳血淚史寫好的劇本,除非我們此刻改變。」
以上內容整合自張狄勇教練過去多年的文章重點整合,包括:
2024/6/18
今年的小学學界總決賽,對孖女各自取得了獎牌,小小年紀在丙組大孖(彥晞)50蛙金牌,50自銅牌。細孖(彥霏)越組參加乙組50蝶,取得銅牌。
此文除了祝賀外,主要還是想談談感受。我一直以來反對小學生速度不能太快,因為要在沒有發育之前,要提高速度,必須要用強烈手段才能成功。
然而我要解釋的是,對孖女50米的速度,我完全沒有用過強硬手段,高強度的東西沒有,大負荷的東西沒有,只進了大量的技術訓練,中等強度的技術量化訓練,就取得了如此優秀成績,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有可能可以做到(從小快到大)達致我的理想。我始終堅持,大學生年齡的游泳運動生涯,是黃金年代。
對孖女還小,還需等待8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證明成功與否。
2023/10/23
- 高水平的技術
- 中等強度的訓練
- 從理論上來說:极限強度的訓練與比賽,對身體是有傷害的。
以上三個是題目,下面是論述,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同想法的,歡迎討論交流。
我近幾年一直在研究,在進行技術訓練的同時,如何量化增加整體的負荷量。我認為主要是增加26心跳(10秒鐘)的技術訓練量,也就是説增加中等強度的量。這樣既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也能提高專項技術水平。
在訓練中保持高水準的技術,前提是需要一個好的狀態。如果過度疲勞,就不能保持高水平的技術進行訓練。而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技術變形是必然的。技術變形主要呈現在每一下手的划水效果下降,但頻率不變。划水效果下降,就是成績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在實踐一個新思維,就是整個訓練主調是恢復與累積,而不是高強度與大負荷。用少量精要的訓練內容,去制作特殊疲勞,然後去恢復它。這里面關鍵是要把握波浪線與週期。波浪線把握得好,週期的形成才是最有效的。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注重內環境的生成以及破壞與重組。內環境好,等於有氧能力高;有氧能力高,等於整體運動能力強。長期保持良好的內環境恒定狀態,對提高游泳成績至關重要。
其結果是:它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也在追求年齡小時候的好成績,但是前提是要良性刺激,在打好技術與耐力基礎的同時,盡量提高速度能力。而提高速度能力主要取決於專項技術水平,卻不是取決於高強度的速度訓練和大負荷量。
因此,千萬不要用破壞性手段,取得短暫的成績,而要用累積概念。世上萬事都有一個累積的過程,尤其累積是永續的。正所謂殺雞取卵不可取。
2023/8/21 千分之一秒的喜悅
昨天剛剛結束的香港2023年錦標賽,陳一鳴取得男子50米自由泳的金牌,成績雖然一般,但畢竟是第一次取得金牌,喜悅的心情不能言喻,無疑是一種鞭策與鼓勵,繼續前進需要動力。
陳一鳴今年20歲,是他游泳成績的起點。今年4月亞運會選拔賽,他的50自以千分之二秒失去了參加亞運會的資格,當時他十分之失望與沮喪。我盡力安慰他,你已經游出PB,表現非常出色,應該恭喜贏你的人,敗不氣餒,以此為動力,繼續努力向前。
現在我與他已約定,明年等他在英國大學畢業以後,回香港繼續訓練二年,爭取參加下一屆亞運會。我對游泳訓練的熱情有增無減,現在手上有一批年輕選手,大部分都不會達到頂級水平,但從昨天的錦標賽最後項目的男女4x100自由泳接力決賽比賽(我們男女都取得第四名),有八個家庭的父母,陪著我完成這個錦標賽,氣氛異常熱烈與興奮。
大家為自己的兒女拼搏加油與歡呼,這就是運動精神所在,通過訓練比賽,增加兒女們的鬥志與堅強的信念,克服困難,爭取成功。每個項目金牌只有一塊,站在領獎臺,畢竟是極少數人,大部分人志在參與,與自己比賽,其樂無窮。
我對游泳無所不用其極,為了把事情做好,不惜以殘忍手段,逼迫人對我產生憎恨,使人產生動力。這樣做有二個好處:
- 當達不到99目標時,會坦然接受。
- 憎恨所產生的動力,是意想不到的強烈,很有可能達成理想。
作為我來講,不講究方式,只要能夠做好一點,不犯法就行,個人的得失榮枯完全置之度外。人生幾何,我大概還有十年可享受游泳所給我的樂趣,盡情享受吧!
2023/7/23 學習的體會
今天上午世界游泳錦標賽第一場,也是我學習的第一課,對於每個游泳教練,很重要是在世界大賽學習世界先進技術。
今天上午的比賽,全場比賽最突出的一位泳員,是中國隊的蛙泳選手覃海洋。在100米蛙泳預賽中,以輕鬆的姿態,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半決賽。除了極佳的狀態外,他的蛙泳技術引起了我極大的注意力,因為他以前不是這樣的技術比賽,以前的技術很注重蛙泳腿,而現在基本上把蛙泳腿的作用放到最低,把腿部省下來的能量加到手臂,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技術的效率。
我覺得蛙泳技術蝶泳化,是最科學的選擇。蛙泳技術的關鍵是減阻,減少阻力,等於是增加牽引力與推進力。減少阻力,主要在腿部技術動作,用蝶泳腿的技術,代替蛙泳蹬腿的技術。它的分別在於蹬與踢,踢就犯規了,只要把腳腕反開,用蝶泳腿的技術完成就行。
我預計覃海洋100蛙泳決賽時,正常發揮的情況下,應該在57秒6左右,這个成績應該有可能爭取冠軍。
每次奧運會與世界游泳錦標賽,都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雖然我不能在現場觀看,但從電視上也可學到很多東西,有機會大家交流一下。
2023/03/11 談談游泳的屬性
游泳是一項以耐力為主的運動,這個概念,相信有質素的教練不會否定,也不可以否定的。
基本定義是:6秒鐘以內的強度運動,是不需要耐力的,因為6秒以內動用的能量是工作肌中現存的能量(ATP CP),并不需要進行體內能量系統的分解來供能。
當6秒鐘以後,工作肌中現存的能量耗盡時,就要動用體內的供能系統,進行分解肌糖元及蛋白質,合成供肌肉收縮用的能量,以支援持久的運動,因此:這時已經涉及到耐力範疇。
(關於耐力的分類,傳送能量過程就不多說了,看理論書籍就會清楚明白。)
下面我用何詩蓓作教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近來喜聞何詩蓓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賽事中,400自由泳4分5秒84,取得銀牌,并達到澳運A標。這个400自成績排不上世界前三名,但意義十分重大,下面我來述説一下內里的原因。
記得去年6—7月,在訓練場地見到何詩蓓,我向她提出技術的請教,她很開放地與我進行了交談。我的問題,她的回答,使我非常滿意,也證明了我的新概念思路大方向基本正確,主題是關於技術效率的問題,還有在游進當中靜力與動力的互相作用的關系。
聽她的介紹,她的訓練就是技術量化的過程。當我請教完技術后,我也向她提出一個建議,就是建議她加強400自由式的耐力訓練。成績如果游到4分4秒左右,這樣對她巴黎奧運爭取100、200自金牌十分重要,甚至800自也要游,暫時放棄100、200自的專項訓練。
她説:她的教練也是這個打算,從那以後,她先在短池比賽中開始游400自(不清楚有沒有游過800自),好像游過一次,長池第一次游就以4分8秒幾破了香港紀錄。
此次在美國佛州的比賽成績,足以證明她在過去的訓練中,以有氧耐力為主的訓練效果十分顯著。重大意義在於,法國巴黎的奧運會上,200自金牌基本已是囊中物,100自也是99%把握的金牌。
拿何詩蓓來説事,目的是想證明耐力在游泳運動中的重要性,還有技術在速度中的科學性。何詩蓓20多歲,世界頂級水平,适時還要加強耐力訓練,來提高她的主項200、100自由泳的最佳水平。讓我們一起期待何詩蓓在巴黎奧運上,取得200、100自的奧運金牌。
最後希望我們香港的游泳教練、運動員、家長,把目光放遠一點,重視耐力基礎訓練,重視技術訓練。雖然學界比賽競爭激烈,身不由己,但還是可以選擇的。
2021/11/8
這個學生名叫陳一鳴,他讀中一的時候,十足象個小學生,人又矮又細,雖然水感幾好,但與同齡人比較,末游先輸一頭。
那時我想:這個小孩需要慢慢“養”,等他長高長大,可能會不錯的。因此我就為他制訂了長期培訓計劃,先練好技術與有氧耐力。在中學的七年里,基本上以養為主,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考完DSE,身高長到一米八。
由於疫情與高考,他停訓練近兩年,在他考完DSE之後開始跟我訓練一個幾月,在香港游泳錦標賽中,佢50自游到23秒7幾,奪得銀牌。
這個成績使我十分驚訝,也從中得出經驗,對於有天份的小孩,從小訓練一定不可以操之過急,不可以練高強度的無氧訓練,要以技術與有氧耐力訓練為主,在小孩發育之前,應該給予充分的營養(有氧耐力),使其茁壯成長,務必使小孩身體在最佳狀態下發育,這對小孩子本身及游泳成績都是非常重要,對父母也是最大的禮物。
現在陳一鳴已在英國讀大學,並繼續游泳訓練。對一鳴來説,正式提高的訓練才剛開始,這是黃金四年訓練期,預計他在短距離項目將會有極佳的成績。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香港游泳,在東京奧運取得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如何才能繼續輝煌呢?除了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外,我們基層教練是否也應該為培養世界級泳手,從小以長期發展為目標,避免短期的強烈手段,只求眼前利益。
雖然大多數教練都知道這些道理,但要做到是非常難。正如剛過的長池分齡錦標賽,為了爭奪團體分排名,各泳會拼盡奶力,關鍵要在10歲組、12歲組練出小超人爭奪寶貴的分數。
我一直以來堅守信念,跟我訓練,一般都在13、14歲以後開始才出成績。大家都知道,一個游泳選手的黃金四年是18至22歲,也就是大學的四年。很多事情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但我會堅持及繼續努力。
2022/11/2
游泳訓練中的能量輸出量,應該還沒有儀器可以量度。教練用什麼方法來量度每個動作的能量輸出,我試圖提出拙見,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
我覺得首先要以技術來作標準來量度能量的輸出功率。划幅加頻率等於速度!假設每下手划幅為1米,每下手用1秒鐘的時間,那麼10秒鐘就行進了10米。
另:每下手划幅通過訓練,可以做到1.1米,頻率不變,那麼10秒鐘就行進了11米,這樣每下手的能量輸出就多出1個單位。再另:每下手划幅1米,頻率為0.9秒,那麼10米距離用了9秒鐘完成,這時每下手的輸出量不變,但供能的速度加快,在9秒的時間內要供應10個單位的能量。
再再另:每下手划幅為1.1米,頻率為0.9秒,那麼游進11米,才用9秒鐘的時間。假設每下手才行進0.5米,每下手能量輸出只用5個單位的ATP/CT。如果每下手行進0.8米,那麼每下手的能量輸出就要8個單位了。
從訓練的角度考慮,用每下手行進0.5米,頻率0.8秒,完成的速度不太差,且能量輸出減少了一點,比較省力。如果要提高比賽成績,首先要提高划水效果。
當一個50米(假設,不能作準)用30下手,用30秒游完。要把30秒的成績提高到29秒,最好是減少一下手,而頻率不變。由於每下手的能量供應加大了,初期由於身體機能水平不能支撐到50米,只能支撐15米,此時必須進行技術量化訓練,以期提高身體機能水平,來達到50米29秒的供能需求。
我前篇文章所説的速度擺在技術與心跳後面,這是必然的。因為訓練中增加了每一下手的划水效果(輸出量),只能放慢頻率來完成訓練量,由此就會產生速度慢心跳快的結果。
然而通過訓練,身體機能水平得到提高,供應能量的機制得到優化。從而提高了能量供應量,滿足需要之後,划水效果不變,頻率可以加快到預定目標,速度提升就是水到渠成。
技術量化訓練是徐国義教練教導啟發我的,這幾年我一直在追求技術量化訓練的要義,然極其複雜與艱難,但我會堅持下去,以告慰徐国義在天之靈。
2022/10/30
用能量產生動力
動力的作用下是動能,因此動能不需要能量。游泳技術一定要利用好動力下的動能。
我提出來的討論題,沒有人理我,還是我自作多情,還是天方夜譚,還是廢話連篇。我一直探索技術量化訓練的新方法。
第一是技術,第二是心跳,第三是速度。在我的探索思考中,速度放在最後一位,與傳統的訓練大不相同。也許我的主張不被認同,遭到排斥,唯有在我自認成功之日,再展開討論。在此希望同行們發表意見,共同探索新路向。
在運動訓練中,心跳是被動的,神經是最高層次。當神經對肌肉發出指令時,才確定動用多少肌纖維參加工作,然後才可決定要提供多少能量供應,能量供應的多少,才可界定訓練內容的性質。有氧訓練的心跳一般在(10秒)在26跳樓下,無氧心跳一般在27跳以上,26至27是無氧閾心跳。
我説的運動心跳,主要是要靠教練設計訓練計劃,三種訓練科學的組合,以求達到良好的效果。以上簡單介紹,不知正確否,請你提出意見指正。還有以上的每個落點,如果展開來討論,需要長篇大論了。
在訓練時,人體內產生乳酸的量與自身排除乳酸量能力相等時,這是無氧閾。當產生乳酸的量超過排除的量時(在時間單位內來計算),乳酸就會在工作肌中堆積,此時就是無氧訓練了,肌肉就會變酸性,肌肉的收縮力就會下降,速度也會隨之放慢。
無氧訓練對比賽成績提高起直接作用,但過度的無氧訓練,促使身體過度疲勞,使得各種機能水平下降,比賽成績也會停止不前,甚至會大幅下降。
科學的組合運用三種訓練(有氧、無氧閾、無氧)起到互相促進作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萬事總有個盡頭,每個運動員都不可能無止境地提高又提高,不斷進步,直致破世界紀錄。一个比賽,一个項目,冠軍只有一個。
每個運動員參與最重要,在訓練比賽過程中,意志得到鍛煉,身體得到強健,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對人生極其重要。
2022/9/19
這個學生,去英國讀書,在英國參加比賽,取得優異成績。雖然他在香港時成績一般,但我對他進行了大量的技術訓練和一般有氧訓練,幫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礎,凡事都有因果關係。
其實我覺得,做教練不一定要培養出奧運、亞運選手才算成功。這位學生雖然不出名,成績也一般,但他個人取得了滿意成績,從他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是多麽的開心與自信,因此我做教練的也為他高興和心慰。
我們做教練面對一般條件的學生比較多,這是個多數與少數的分別。有天份的學生是極少數,像何詩蓓為香港取得二塊奧運銀牌,破世界紀錄。像歐鎧淳參加四屆奧運會,為香港游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大多數的普通泳手,他(她)們,沒有資格代表香港隊出賽,但他(她)照樣十分努力訓練與比賽。他(她)們有自己的既定目標,通過游泳訓練,堅定思想意志,面對困難不氣餒,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體組成,每個小孩從小參加各種各樣的運動訓練,健其筋骨,堅其意志,整個社會得以健康蓬勃發展。
2022/1/17
(私人影片分享,以下為文字轉述)
這個小女孩游仰泳技術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基本動作且做到十足,特別是轉肩動作,做得幾夸張的,這是我特別設計練習動作,才能做到這個樣子。
我覺得背泳技術轉肩動作最重要,一定要從小練習這個動作,因為這個動作對胸以上的骨骼上下左右移動挺大,從小練習,長大後,上下左右的牽拉槓杆力量可以充分發揮。
相反:如果從小練習仰泳時,沒有充分轉動肩膀,胸以上的骨骼很少上下左右移動,慢慢長大後,骨骼周圍的肌肉已經發達長成,定了一個不能上下左右牽拉的動作,也就失去了槓杆力量,對仰泳成績的提高顯得先天不足的缺陷與遺憾。
2022/1/4
游泳是一項以耐力為主的運動。本人的認為:練游泳就是練耐力,耐力的作用可以用“水漲船高”來形容在游泳整體裡面的重要性。
從剛過去的世界短池錦標賽看,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軍也是海賽的世界冠軍。何詩蓓在取得100、200自世界冠軍之後,第一次在世界錦標賽報游400自,并取得銅牌。
從以上兩人的例子來看,都是在耐力上的優勢而取得成功。一個是因超長距離上的優勢而取得1500長距離的冠軍,另一個是在有氧耐力明顯得到提高的情況下,在200自(絕對優勢)和100自取得世界冠軍。
有氧耐力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區分運動能力的優劣。有氧耐力訓練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真所謂:有氣就有力,無氣就無力。
耐力訓練分幾種類:高強度耐力訓練、中等強度耐力訓練、中下強度耐力訓練、一般有氧耐力訓練,各有各用處。我覺得中等強度耐力訓練效果最好,其他的種類可以作搭配,主菜應該是中等強度耐力。中等強度耐力訓練速度比較快,數量比較大,恢復比較快。
一般在訓練中,基本上會產生兩個問題:
- 訓練過度。
- 訓練不足。
過度與不足都是沒到位,如何做到恰到好處,這就需要我們做教練的去專注與研究。從我以往發表的文章,容易被人誤解,訓練不用那麼多,也不用那麼拼命,訓練輕輕鬆鬆,比賽就可以游得很快,這是不現實的!我主張用科學的訓練手段,合理有效地安排訓練課。
用教練的直覺去感覺運動員的狀況,隨時更改訓練計劃,追求達到最佳效果。有時調整訓練,比高強度的速度訓練還重要。
中國的中醫,常用的藥就那麼一百幾十種,大家大學畢業,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二十年後,有人成了名醫,有人還是默默無聞。主要分別在於看症開藥,通過看症狀,某味藥加與某味藥減,每次都是不同的加減,雖然基本十多味中藥沒變,但治病的效果奇好。
(部分留言我也認為有用,一同在此分享)
1. Joe
因為高強度訓練會令筋膜脫水,所以便很難恢復,甚至破壞肌肉。中等強度訓練,運動員便可以集中精神,集中能量,集中注意力在動作之中,感受身體與水的觸碰,從而技術便深刻記憶在腦袋中,變成技術型運動員而非體力型運動員。技術成長後,加強體質訓練,便能游出成就來。
2. 崔sir
肺活量練好了,運動壽命就會長。要比好100米,必須把200練好;想200米成績好,就要400米練好,如此類推!這是一個取勝套路,教練在訓練中的理念也應按照這個套路進行安排!
你説得很對!耐力走在先,但要注意,400米練好了,50米相對會差些。從長遠來講,400米游好了,對將來50米肯定有幫助。
3. 崔sir
有氧耐力好,可以保證後程的能力!同時恢復能力亦會快,特別是有初賽、準決賽、決賽!如果恢復能力不強,到決賽時,就會恢復不了。
4. 周sir
張教,其實重點係要家長要有耐性,小朋友先會有耐力!個個急攻當下,唔即刻游得快,幾好嘅人材都會浪費。
用技術去練耐力,速度也很快的。
2021/11/14
我睇左張雨霏的奪冠歷程,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她的教練,剛接手張雨霏時,確定了三年計劃,第一年是改技術年,第二年能力提高年,第三年是突破年。結果在東奧奪得金牌,我覺得教練是最大功勞,沒有教練的三年計劃,肯定也沒有張雨霏脫胎換骨的蛻變。
而三年計劃的重點在第一年的技術訓練,沒有高水平的技術,能力提高也是徒勞,更加不會有突破。今天要講的重點是:所有運動訓練,決定因素是教練,運動員只是教練手中的作品。像藝術品一樣,材質雖然都重要,但創作者是二、三流師傅,其藝術作品就不會有生命力。
如果是頂級大師,雖然用一般材質創作,但付予藝術生命,其作品就會價值連城。另一個重要啟示,技術在競賽中起決定性作用,沒有頂級技術,就沒有頂級水平。張雨霏這樣的頂級選手,都要用一年時間去改技術。
回觀我們香港水平,是否需要更加多時間去訓練技術呢?特別是初級泳隊訓練,需要用3至5年時間去進行技術訓練,等技術達到高水準時,再去進行能力與強度訓練。
後續更新
今天文章前前後後整理了一個月,我認為以上內容都足夠公開讓大家一同學習,今天分享就到這裡,本文會定期補充最新張教的心得,而維持內容時效性與權威性。
另外,張教練將會開始幼童養育課程(全新場地、全新泳線),想了解更多,請保持追蹤我們SEED CLUB的最新資訊,或向本人小紅書/Threads私下交流提問。
今日的分享去到這裡,有什麼問題或意見都歡迎Email問我,我們下次見,88!
Benice Cheung